文章:

江苏首绘“产业人才地图” 精准引才有了全球导航

发布时间:2018-01-26

  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3D打印,物联网,纳米技术……这些正在兴起、将成“显贵”的新兴产业,是一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更决定着国家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能否占得先机。
  未来已来。进入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如何,也决定着“中国制造”能否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转变。
  放眼全球,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如何?各个产业领域的顶尖大咖、领军人才在哪里?在这场已经起步的“赛跑”中,中国处于什么位次,江苏又是什么水平?
  2017年,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泰州医药城、苏州工业园、无锡高新区等地区和单位,耗时一年,对生物医药、物联网、智能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纳米技术等6个重点领域产业发展与人才分布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每个重点产业绘制了一份“产业人才地图”。
  1月18日,这6份“人才地图”首次对外发布。可以说,这6份“地图”标明了中国位置,也探明了江苏家底,更是一份精准引才的全球导航。“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号:xhrbbjxllw)带您一探究竟。
  智能机器人
  美日德领跑全球,江苏产业链完整
  世界:智能机器人技术日趋成熟,全球市场保持高速增长,2017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超过230亿美元,未来十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销量年平均增长率仍将保持在12%左右。美日德发展水平领跑全球。日本技术最先进、生产规模最大、应用最广,其装备量约占世界工业机器人装备量的60%。
  中国:机器人产业处于飞速成长阶段,2017年市场规模达42.2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是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
  智能机器人产业呈现集聚效应,初步形成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产业集聚区。其中长三角地区产业门类齐全,江苏、上海、浙江等各省市间发展较为均衡,企业总量位居首位;珠三角地区经济活力旺盛,更偏重于机器人的产业应用;环渤海地区教育资源凸出,偏重于机器人的中高端研发创新。
  江苏:初步形成完整产业链,是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约300亿元。拥有一批国内知名、市场占用率较高的机器人整机与零部件生产企业。
  人才:美欧日领军人才优势突出,北京、辽宁占有全国领军人才近40%,江苏领军人才数量位居全国第三。
  江苏领军人才分布在南京市(63%)、苏州市(23%)、常州市(7%)、镇江市(7%)。来自于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的人才占比达53%,来自亿嘉和科技、南京埃斯顿、常州铭赛等企业的人才占比达47%。
  3D打印
  美日欧寡头垄断江苏领跑全国
  增材制造技术,俗称3D打印,已经能够直接生产成品零部件,并在消费电子、汽车、航空航天、医疗、军工、地理信息、艺术设计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世界:美日欧发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中国市场增长迅猛。美国、日本、德国、中国拥有增材制造设备最多,占全球总量的65.8%。美国增材制造技术无论是在军事还是民用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
  目前,全球增材制造产业排名前4位的企业分别是美国3D Systems公司、Stratasys公司,以色列Object公司和德国EOS公司,它们占据全世界近70%的市场份额,形成了寡头垄断的市场竞争格局。
  中国: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未来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40%左右。
  在地域分布上,我国已初步形成以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为核心,中西部地区为纽带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产品设计、专用材料、关键器件、工业应用等相关环节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江苏:产业发展水平国内领先,拥有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中科煜宸、飞而康、永年激光、紫金立德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校院所和企业。
  2016年,江苏全省增材制造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亿元,利润3500万元。目前,江苏全省在增材制造领域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仅次于广东,在航空航天复杂结构件增材制造成型、钛合金材料增材制造成型等技术领域达国际先进水平。
  人才:国外增材制造领军人才主要分布在美国、英国和德国,分别占比55.4%、13%和12.6%,以色列由于拥有增材制造全球领先企业Objet,所以其人才数量也较多,占比5%。
  国内领军人才总量较少,集中在北京、陕西、江苏。江苏大部分领军人才分布在南京。
  高档数控机床
  美德日主导,江苏产业发展全国第二
  世界:全球机床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张,预计到2018年全球机床市场规模将达到1540亿美元。美国、德国、日本三国数控机床生产、使用实力最强。
  随着数控机床技术进入新一轮的更新周期,世界主要国家都积极开展技术和专利布局,中国、日本、美国、德国是数控机床专利的主要产出地,四国的专利产出量超过全球专利总量的85%。
  中国:国防、航空、高铁、汽车和模具等重要装备制造业的需求量大幅增长,带动了机床产业的大幅增长。2016年数控机床产量达到78万台,“十二五”期间,我国数控机床产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
  从生产品种上看,我国可供市场的数控机床有1500种,几乎覆盖了整个金属切削机床的品种类别和主要的锻压机械,其中经济型机床占50%~60%,普及型机床占40%。
  江苏: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明显,涌现出南京数控机床及关键部件产业集群、南通数控机床产业基地、扬州数控成型机床产业示范基地、泰州线切割机床产业集群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目前,江苏省拥有南京机床集团、无锡开源机床、扬力集团等一批拥有相当生产规模和研发能力的重点骨干企业,产值、产量和效益均排在全国前列。
  人才:发达国家抢占人才高地,国内领军人才齐聚北京,江苏领军人才主要分布在苏南城市,占全国的8%,位居第五位。江苏中兴西田数控科技有限公司的李立毅在高档数控机床领域拥有40项专利,位居全国第一。
  生物医药
  江苏产业化水平全国领先
  世界:少数发达国家在全球生物医药市场中占有绝对比重,欧美日市场份额占全球的80%。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呈现集群化分布,初步形成以长三角、环渤海为重点,珠三角、东北、川渝等地区快速发展的格局。2016年中国生物药品行业总规模达12864亿元。
  江苏:产业发展水平全国领先,2016年,江苏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4500亿元,同比增长28.55%;利润总额489.57亿元,同比增长34.91%。前三强城市医药工业总产值占比继续扩大,占江苏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的74.15%,分别是泰州(39.08%)、连云港(23.10%)、南京(11.97%)。江苏药企主要分布在南京、苏州、泰州、连云港四个城市。
  人才:国际顶尖人才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国内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等地区,呈现集聚化态势,并且随着研发要素进一步向上海、北京等地集聚,北京、上海、江苏三省市拥有的生物制药教育资源优势明显。
  江苏具有人才资源数量优势。2015年江苏省医药制造业拥有549家科研机构,超过其他各省,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2015年全国医药制造业科研人员总数167557人,其中江苏总人数为21950人,占比13.1%,位居全国第二。
  江苏高校生物医药研发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其中,中国药科大学拥有“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建成临床前创新药物研发各节点相关的国家和江苏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平台、工程技术中心18个,建有“药物科学研究院”。
  物联网
  江苏物联网人才总数达3万人
  世界:作为信息通信技术的突破方向,物联网蕴含着巨大的增长潜能,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物联网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纷纷进行物联网战略布局,寻求把握未来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主动权。
  中国:已经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四大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的物联网产业空间格局。
  江苏:无锡物联网产业集聚规模不断扩大,年营收超过2000亿元,近7年来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企业数量超过2000家,其中上市及新三板挂牌企业70家,从业人员突破15万人。
  无锡牵头和制定物联网国际和国家标准52项,在200多个领域开展示范性应用,承接的工程遍及全球30个国家400多座城市。无锡智能传感系统产业集群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江苏唯一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人才:发达国家物联网人才优势明显,美国在人才数量上独占鳌头,占全球总数的31%,而且物联网人才不断向发达国家聚集。
  我国物联网人才主要分布在一线城市,50%集聚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发达一线城市。同时,杭州、成都、苏州、西安等城市人才数量也十分可观。近三年来,全球物联网人才流入我国近9000人,而流出的人才有4.6万,人才流出缺口较大。
  江苏物联网人才总数达到3万人,主要集中在电子电器制造、计算机软件、信息技术和服务、消费类电子产品、互联网等行业。
  纳米技术
  美德日为第一阵营,苏州工业园集聚纳米高端人才
  世界:美、德、日为第一阵营的纳米强国,中、俄为高速成长的纳米大国,其他中小国家特色发展,形成争夺纳米技术产业制高点的竞争态势。
  中国:纳米研究与世界同步,是国际公认的纳米大国。目前全国有纳米技术相关企业4000多家,基本形成了以江苏、广东、上海、北京为中心的纳米技术产业带。
  江苏:纳米技术产业呈现规模与集群发展双优态势。江苏全省纳米技术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在苏州,占比约60%,其次是无锡、南京和常州四个区域,各约占8%左右。
  在MEMS、氮化镓材料、石墨烯等领域已形成全产业链格局,氮化镓材料领域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全部集聚在江苏。
  人才:江苏纳米技术领域“两院”院士主要集中在苏州和南京,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纳米技术领域专家主要集中在苏州、无锡、南京,入选江苏省“双创”计划的纳米技术领域专家主要集中在苏州、无锡、南京、常州等城市。苏州工业园成为全国纳米高端人才集聚地。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苏州大学、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中科大纳米学院、西交大纳米工程学院等高校院所,目前都已开设纳米专业。苏州工业园区以国家试点学院“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为依托,联合区内各高校院所共同组建了“苏州联合纳米学院”。
  中科院电子所、中科院兰化所、新加坡国立大学、代顿大学、牛津大学、蒙纳士大学均在苏州设立了研发平台。
  世界首座集材料生长、器件加工、测试分析为一体的纳米科技领域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落户在苏州工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