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我国数字产业集聚效应渐显

发布时间:2018-05-10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类企业已形成五大集聚区域。由于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将带动资本、技术、人才要素的全面集聚,因而各地政府在数字中国建设领域投资项目明显增加,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投入力度明显加大。随着聚集区域的形成,我国多层次数字人才培养机制也已经初步形成,数字中国技术创新格局逐步确立。

第二届京陵大数据高峰论坛近日举行,国家信息中心发布了《大数据看数字中国的现状与未来》报告。报告显示,我国数字经济类企业已形成五大集聚区域,人才培养体系和技术创新格局初步成形,数字中国发展态势稳中向好。根据报告,2017年数字中国总体指数得分为70.92,较2016年上涨1.72%,较2015年上涨3.04%,呈现出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势头。在得分排名前十的省份中,北京以80.35的高分位列全国第一,第2名至第7名分别为广东(79.15)、上海(77.80)、江苏(76.07)、山东(75.84)、浙江(74.78)、福建(72.45),均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经济水平、基础设施、人才储备、对外贸易、地理位置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数字中国发展成效显著。

“这份报告主要利用大数据从政策环境、人才培育、技术创新、投资融资、企业发展、产业布局等角度全景式展现数字中国发展态势。”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主任、数字中国研究院院长于施洋说,从报告分析结果看,我国数字经济类企业已形成五大集聚区域。

记者了解到,这五大区域分别为京津地区(北京、天津)、长三角地区(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宁波等)、珠三角地区(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等)、成渝地区(重庆、成都)、两湖地区(武汉、长沙)。

其中,京津地区依托北京,尤其是中关村在信息产业的领先优势,培育了一大批数字经济前沿科技企业,并扩散形成京津数字经济走廊格局。长三角地区加速推进物联网和电商等领域产业和生态的繁荣发展,是目前我国数字经济企业集聚最多的地区。珠三角地区依托广州、深圳等地区的基础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发挥广州和深圳两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的集聚作用,逐渐形成了数字经济企业集聚发展的态势。两湖地区加快突破智能制造发展瓶颈,推动传统制造业实现智能化改造升级。成渝地区凭借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等核心产业发展优势,正在重塑数字经济新格局。

“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带动资本、技术、人才要素的全面集聚。”于施洋表示,各地政府在数字中国建设领域投资项目明显增加,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投入力度明显加大。2017年,尽管北京、广东仍然占据一、二位,但其他省份与前二者之间的差距已经明显缩小,中西部地区数字中国建设投入明显加大。从政府投资项目类型来看,62.94%投向公共服务领域,说明各级政府积极推进简政放权和政府职能转变,主动运用大数据提高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看,2017年成功融资的数字经济类企业数量延续稳步上涨态势,较2016年增长18.85%,资本市场对数字经济类创业项目追捧势头不减。从融资轮次分布看,资本对数字经济类企业介入深度不断增加,呈现“一降一升”态势。其中,“一降”指获得天使轮、A轮融资的企业数量占比开始有所下滑,“一升”指通过IPO、并购、新三板挂牌等实现资本退出的企业数量占比上升。

报告还指出,目前我国多层次数字人才培养机制已经初步形成,数字人才保障能力相对均衡,东部地区的北京、江苏、上海,以及中西部地区的湖北、陕西等省份数字中国人才保障能力位居全国前列。从技术创新看,数字中国领域技术创新初步形成了机器人、智能家居、数据存储、控制系统、移动终端、物联网、数据处理等8个创新集群,初步形成以生产生活数字化为内核,大数据技术为依托,人工智能(AI)、集成电路(IC)和物联网(IOT)等“3I”技术为主攻方向的数字中国技术创新格局。